被忘卻的曾經閃耀 Seat Ibiza/Barcelona
在1990到2000年代前期,性能掀背車的競爭達到了驚人熱點,瘋狂狀態大概就跟現在汽車世界搶做SUV有得比;在那時候,幾乎所有歐洲品牌,無論是原本就賣得好的,或是長期沒甚麼活力,還是甚至已經奄奄一息的車廠,都好像打了腎上腺素般,用力製造性能掀背車。
如果真要形容的話,那景況就有如西方恐片中,已逝去之人紛紛從長眠之地爬出來的駭人場面。
在那段時間,各種GTI、S16、VTS與令人眼花撩亂的型號,形成了璀璨煙花般的性能掀背車黃金時期,接下來我們也將用幾個周末來與老車迷共同回顧、為新車迷介紹這些作品。
Ibiza MK1
對年輕人來說,來自西班牙的Seat可能是一個相對冷門、陌生的品牌,不過這家車廠在1980到2000年代間,曾經在台灣有過不錯的表現;並以「VW的子品牌」而受到相當程度的歡迎,無論市場銷售或形象都不錯。
雖然這麼說可能會有爭議,不過對年輕車迷來說,可想像Seat當時在台灣的人設(牌設?),大致有點像今天的Skoda。
而Seat在台灣最受歡迎的掀背車,則當屬運動風格強烈的Ibiza與Barcelona車系。
Ibiza的起源,可回推到1980年代前期,Seat因為資金問題,結束與Fiat長約30年的合作,並轉向與VW集團攜手;在當時,Seat沿用Fiat的小型車機械結構,並透過VW集團導入Porsche、Karmann的協助,在1984年發表了初代Ibiza(代號:021A)。
本車由於尺碼精簡、動力多元與入主門檻相對較低等誘因,在許多地區都有不錯的銷售成績,到1993年停產之前,共賣出了 1,342,001輛,於其所處的時空環境中,算是相當出色。
由於Ibiza的外觀線條,是來自Giorgetto Giugiaro曾被VW集團否決的設計,因此其整體樣貌,也與Golf MK2有幾分神似。
比較特別的是其車側上下的兩條舷線,構成了宛如長形凹槽的結構,當時偶會被車友戲稱:「預先做成凹陷的樣子」,不過類似的設計,也沿用過在當代幾部同樣曾經導入台灣的車款,包含同門的Málaga,以及英國的Austin Montego,堪稱當代特有美學。
Ibiza MK2 & Barcelona
1993年時,Seat則在母集團VW的運作下,推出了第二代Ibiza(代號:6K)車型,這部作品使用了VW的A3 platform平台,與當時的Polo(6N)、Golf MK3(A3)都有密切關係。
微妙的是本車的尺碼與細部設定,也大致位於Polo與Golf之間;跟Polo比起來要大些、跟Golf相較又小點,其他部分又呈現「內裝是Polo、引擎動力是Golf」的特異狀態,因此讓人要說它是哪部車的Seat版本都怪怪的。
不過整體而言,Ibiza MK2的整體架構,還是比較接近Golf車系,特別是本車還提供裝置2.0升引擎的GTI型號,架構與Golf GTI高度相似,加上價格要相對容易入主,因此也經常被視為第三代Golf MK3的替代選項。
在台灣部分,本車初期也使用Ibiza為型號,這個名稱與Málaga同樣,都是西班牙相當知名的城市,而當時的總代理為了刺激銷量,則在後來將本車名稱改為因為舉辦奧運而較廣為人知的Barcelona。
直至2000年前後,中古的Ibiza與Barcelona在台灣仍有一定的熱度,但由於品牌代理退出,加上細微、鈑件等處與VW產品仍有差異,因此在後勤不易的狀態下,已越來越難見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