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德國汽車工人相較 全球同業都是廉價勞工
Assembly
.研究顯示德國製造的每部車都花費約3,307元美金勞動成本
.包含薪資、退休金與保險等其他福利
.摩洛哥僅要106元美金
川普的關稅政策,迫使許多車廠必須考慮將車輛的製造據點遷移到美國,而近期最受注目的,則是屬於高階品牌的Audi,因為本車的定價原本就較高,加上主要設定對手Mercedes-Benz與BMW都在美國設有工廠,因此遷美後的品質、售價等表現,都將牽動市場狀態。
雖然許多車廠對在美國設廠這件事,都表現得好像有許多難處,有千百個不願意的樣子,但相關研究報告的結論,卻顯示這對車廠來說,並不全然沒有好處,至少就勞工成本這部分來說。
來自Oliver Wyman管理公司的調查報告顯示,德國的汽車勞動成本為全球最高,而且與其他地區相差甚大,因此將工廠遷出,或許有助於車廠降低成本,並在產品售價部分更具競爭力。
先報告一下Oliver Wyman是註冊於美國的公司,自1984年開始營運,並在世界各地有超過60個辦公室與7,000名以上的僱員,因此所提出的報告,基本仍具一定程度的公信力。
根據他們調查,在德國生產每部汽車的勞動成本為3,307元美金,換算近10萬元台幣,詳細花費則包含薪資、退休金與保險等部分,而這個數目也讓向來被認為勞工福利甚佳的美國,瞬間變成血汗工廠基地:美國的同項目成本為1,341元美金,約近4.1萬台幣,連德國的一半都不到。
部分觀點也將這個差異,視為德國汽車工業外移的重要因子,並解釋了德國製汽車在過去10年減少了約25%,且目前還看不到停止線的原因;除此之外,德國汽車業界近年紛傳勞資糾紛與抗議,也是造成車廠退卻的可能原因。
當然更便宜的地方還是有,例如摩洛哥的相近項目花費僅要106元美金,約3,200元台幣,但當地所能應對的工作細節自然與德國、美國是不同層次。
就相關數據看來,中國組裝廠的性價比就相當不錯,因為當地僅需要597元美金,也就是近18,000元台幣左右,就能讓工人組裝完成一部車,而且能對應的車款形式與位階眾多。
如果用極端理性的方式思考,可能會覺得這是正常市場機制,但就人道觀點看來,中國工人的待遇可能是在薪資、社會保險與退休條件都受壓縮的結果,感覺應該是有相當程度的提升空間。
另一方面,要是有人幻想美國製的歐系車會變得便宜,那麼現在市面上有許多產品都已經完整闡述了這不太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