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車市崩了嗎? 真實數字很奧妙

0

中國做為世界上最大的汽車市場,所有狀況本來就都會受到高度重視,然而由於當地的國情、民情與國際關係都相當特別,因此經常讓討論中國市場這個看似單純的動作,變成政治吵架事件,而且很容易出現兩邊不討好的狀況。

即便如此,本站仍本著有事老闆扛提供正確資訊的態度,為各為車迷解析中國市場的最新實際情況。

從各國汽車團出中國說起

中國汽車市場崩跌的說法,起始於近兩三年,許多他國進口、或與當地合作的合資品牌,都出現了空前的銷售挫敗,因而引起廣泛的討論。

02
 2021年上海車展的標語「擁抱變化」,似乎暗示了中國車市的後續走向。

比較具指標性的,是在當地具有單一品牌銷售超過300萬輛、全集團逼近400萬輛實力的VW汽車,因為遭受了銷售低潮,因而連帶產生了經營危機;即便在中國的挫敗並不是唯一原因,但這景況仍與集團近期決定關廠、裁員的政策有關。

除此之外,向來在汽車市場立於不敗地位的Audi、BMW、Mercedes-Benz與前兩年還一車難求的Porsche,也都在當地陷入了銷售泥沼,在在讓人對中國市場狀況抱持樂觀不起來的態度。

03
中國汽車已經從購買者變成傾銷者,光是上海汽車就有33艘汽車船(2024年),日以繼夜不停對外運送產品。

其他主流的美、日品牌,在這兩年於中國也都不好過,就連不久前陷入危機的Nissan,也特別在財報中,提到在中國市場的表現不如預期。

就數字而言 中國車市仍連年成長

或許有人會因而認為,中國車市的容量正在迅速漸少中,但事實並非如此;根據當地官方汽車組織「中國乘用車協會」(China Passenger Car Association, CACP)的資料,中國汽車市場仍呈現高速的成長狀況。

04
BYD已經在東南亞建立工廠,並於電動車領域擁有高市佔率。

以2021年為例,當時的新車銷售量為2,007萬輛,較前一年成長4.18%,隨後則是2022年的2,050萬輛(成長1.9%)、2023年的2,170萬輛(成長5.6%),到了2024年更達到了2,310輛,成長也維持5.3%的高比率。

量大值縮 市場本質改變

明明市場在拓增,但許多外國車廠卻呈現滯銷的狀況,原因就在於中國市場的本質,已經出現了明顯的改變。

首先,是中國出現了許多國產品牌,包含家電、網路公司都成立了車廠,而且在設計、價格上,都契合當地人需求,又符合政府的強力電動化政策,因此受到市場喜愛,並形成「中國人買中國車」的氛圍,而創下了銷售佳績。

05
在許多品牌於中國受挫之際,Toyota仍大動作宣布在當地強化投資。

當然這其中也有些許瞬間泡沫化、空殼上下市的公司,但整體而言,中國已經出現了新的市場生態,而且是確定、不可逆的過程,因此也促使車廠應以全新方式經營,若有車廠還用前幾年的想法,或想要等待消費者回頭,那麼恐怕是癡心妄想。

06
電動系統是中國產品主力,在各大展場與研究機構都特別受注目。

客觀來說,由於當地國產車的價格與進口車價格相差甚鉅,因此就算市場在近兩年仍保持有5%的成長,但整體的金流與成交價值,勢必要比前幾年要減少;即便如此,由於中國的餅實在很大,因此整體仍具相當程度的影響力。

中國車從防守變進攻 歐美地區嚴陣以待

中國車的兩大特色,是平價跟電動化,特別是性能與馬力越強的產品,越能看出顯著優勢,有時候甚至能與歐美其他數值表現相近的品牌,呈現多達數倍的價差。

07
小米SU7 Ultra的預定馬力高達1,548匹,在中國售價卻不到370萬台幣,相對歐美車系顯得十分吸引人。

即便一部車的優劣,並不是單純只看數據,還有包含品質、安全等細節需要考慮,但「便宜」的確是個相當吸引人的因子,再加上現今各國都已制定了安全標準,因此就算有人認為中國車的安全係數可能較低,但它們只要能夠在各國上市,就代表各方面都通過了審核,有一定的水準。

也因此,歐美各國近期都對中國電動車採取了高關稅的防守政策,其中美國更達到了100%,顯示各地都相當在意這類產品。

汽車先知曾預警 中國汽車遲早會對外擴張

早在2011年,已故的Fiat汽車集團執行長Sergio Marchionne就曾經警告過各車廠,要是將中國餵養成過大的市場巨獸,就終將會受到反噬,屆時會出現很多受害者。

08
中國的新建車廠相當多,有的未必每個人都聽過。

他用尖銳且帶有恐怖的字句表示「清算的日子終將會到來」(The day of reckoning is inevitably coming)。

就在同年,金融新聞工作者Matthew DeBord也表示「中國用他的巨大產能,擊倒日本、底特律(指美國)與歐洲的汽車業,只是時間問題」

現在回頭看,這兩位真的稱得上先知,但在當時的景況下,要拒絕投資中國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而相關狀況也是男人行為天性的反照:「與其後悔不做,不如做了再來後悔。」

未特別強化中國市場 仍有成功範例

現在回頭看來,在當時不擴大投資中國市場就難以經營,但過度投資又造成龐大風險,那麼問題來了:「有沒有可能沒有光的時候這太陽能手電筒也會亮?有沒有可能不大幅度投資中國,也能保有充足的市場銷量?」

09
已故Fiat執行長Sergio Marchionne(左)曾警告,中國汽車的清算日終究會到來,屆時會有多家車廠受到反噬。

答案還真的有!韓國的Hyundai集團就是個特別的例子,該品牌在中國的市場佔額向來都不高,包含Hyundai與Kia兩個品牌的總和,在2022年於中國的銷售僅為近35.7萬輛,市場比例1.73%,因此就算完全拿掉中國市場,也不影響其世界第三大的排名。

而當年第二名,產量826萬部的VW集團,要是拿掉中國賣的3百萬部,就會退到第五名,兩者的狀況呈現相當鮮明的對比。

10
Hyundai是少數不特別強化經營中國市場,仍有傑出銷售表現的汽車集團。

整體而言,中國市場的容量仍在,只是質量密度較以前減少,而這也可能成為未來的常態,因此外國車廠如果想進攻當地,也勢必要有新的思維與產品;然而更值得注意的,是中國車正在積極向外拓展,也許有人看到他們的工人環境惡劣、也許有人覺得部分車款的品質還有提升空間,但價格與產品的對比狀態終究是消費時的最終、最重考量因素,而他們在這部分握有不錯的牌。

關於作者

分享此文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