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yota年產300萬輛中國夢 VW集團是否已示範過?
在11月11日,路透社(Reuters)發布新聞指出,有未具名消息披露Toyota將針對中國市場擴大營運,並以2030年在當地增加年產量至250萬輛、10年內提升達到300萬輛為目標。
由於中國市場近年的變化劇烈,而Toyota又是世界上最大的車廠,因此這兩大霸權的任何動作,都可能引起汽車世界變化,所以也特別受到各界注目。
而早在2010年代後期,Volkswagen集團就曾經在中國大張旗鼓,並一度將產能提升到近400萬輛,成功在當時成為世界最大產能車廠,然而這霎時間的榮景在短時間內間就出現急轉彎;今年的VW,不但陷入經營低潮,甚至還面臨關廠、裁員的命運,相關經驗是否能成為Toyota的借鏡,並用以趨安避險,相當值得討論。
增產消息未經證實 疑似重播舊聞
其實關於Toyota將在中國大量增產的消息,在2018年已經出現過,內容細節則是Toyota計畫在2030年於中國推升產能達350輛,當時的新聞同樣沒有確實的來源,後續也沒見到品牌有正式的行動,因此這次的真實性仍有商議空間。
在中國年產250萬輛 Toyota做得到
「提升產能」或「提升銷售」是相當有趣的事情,因為我們偶可見車廠宣示要在未來幾年,將製造量或市場佔有率提升到某種程度。
那麼問題就來了:這種事情是可以讓車廠意志控制嗎?不然為什麼有些評估還挺精準?又那為什麼車廠不直接喊1千500萬輛,直接宣告要當霸主算了?
首先,製造或銷售數目在合理範圍內,的確可以藉由車廠的力量達成,但相關目標仍應考慮現實狀況;例如產能達到1千萬輛的車廠,計畫要在未來幾年提升100萬輛或10%左右,是大眾比較可以理解的狀態。
相對的,如果有家年產量10萬的品牌,也說他們要在5年內增產100萬輛,那麼這樣的情形除非有特殊事件支撐,不然就比較不容易被接受。
但要提升產能或銷售,勢必要搭配與以往不同、更強力的方法;最基本的就是舉辦宣傳、進行促銷,這樣就有機會將原本隱藏的消費者激發出來,而這過程需要龐大的資源與花費,因此整體計算下來並不一定能獲利,所以並非市場常態。
以Toyota為例,其市場當然客戶為「確定買車,且確定買Toyota」的人,這批買家不需要太多成本就能把他們催出來;但若要將客群擴增到「考慮買車,但還沒決定買哪個品牌」的人,就需要進行較多的行銷與宣傳活動才能吸引到,每位客戶的來店成與成交本也會提高許多。
以此類推,接下來還有「不考慮買車,但偏好Toyota」、一直到「不考慮買車,也不考慮Toyota」等眾多消費傾向,想要在這些區域拓展,就會更加不容易,並讓行銷效益降低,甚至進入了不划算的狀態。
也因此,銷售與產能提升目標,以及其他優化企業形象的行動,還是需要經過審慎評估,以避免反而變成蝕本的局勢;但也有例外,比如若是有經濟實力深厚的大企業,願意燒大錢去營造瞬間峰值榮景以取得名聲,也就是「要名不要錢」、「要面子不要裡子」的狀態,那就沒甚麼問題。
例如VW集團在1998年決定重生Bugatti品牌並製造新終極跑車Veyron、Toyota在2002年進入F1等大事件,都是絕對賠錢的投資,但對他們來說,就只是場「大爺玩得起」的遊戲。
而以Toyota的條件,在中國的每年3,000萬輛市場中,喊出250萬或300萬的製造與銷售量,應該是有機會達成的目標。
VW集團在中國的興衰轉折 也許可成為Toyota借鏡
在2010年代中期,VW集團就發出了「成為最大車廠」的宣告,並旋即在中國市場強力運作,成功於2019年創造394.8萬輛的驚人銷售成績(含Audi、Porsche、Bentley、Bugatti、Lamborghini、SEAT,與Škoda);在同年,Toyota於當地的表現則「僅」為152.2萬輛(含Lexus),別說連VW集團的一半都不到,算來也就只有近39%。
這張成績單,也將VW集團的全球銷售成績推到了10,975,352部的史上最高點,並超越Toyota的10,741,556部,蟬聯世界最大車廠王座。
雖然這成績看起來輝煌,不過其中卻蘊藏危機,那就是光中國市場,竟然就佔了VW集團高達近36%的銷售比例,可以說已經牢牢掐住車廠脖子,而同時間的Toyota,在中國市場的銷售占比則是品牌全球年銷量的14%,相對合理許多。
我們大多數人都只有幾個小雞蛋,說來放哪裡都是沒甚麼大差別,但VW集團竟將這麼大的份額押注在單一市場,相信許多人都嗅到危險氛圍。
隨著中國車市在這兩年進入重整狀態,當地出現了「中國車便宜又好」、「中國人買中國車」與「外資車廠敗逃」等態勢,並讓VW集團的銷售與製造,在2023年都下跌到了約306、307萬部的境地。
即便這數字看起來還是相當龐大,但與四年前相較,已經低了近90萬部,換算約23%;拿全球同期數字相較,VW集團的總衰退約為174萬輛,也就是其中過半都發生在中國單一市場。
這樣的鉅變在短時間內發生,也對原本已經養得相當龐大的生產線、行銷管脈絡與企業體周邊造成衝擊,並成為VW在今年進行了裁員、減薪與關廠的原因之一,是品牌建立87年來的首見。
不穩定因子 讓Toyota在中國的處境比VW更嚴峻
鑒於長期歷史背景、戰爭事件等因素,讓日本與中國的關係顯得複雜且充滿矛盾,在中國更曾發生過多次反日行動;例如光是在2024年,當地就至少在蘇州與深圳都出現了中國人攻擊日本人小學生的事件,且兩案都造成了死亡,類似的狀況也迫使日本人對深入投資與派駐中國,都需要進行更審慎的考慮。
在稍早的2005到2012年間,中國也曾因為聯合國席位、釣魚台主權等問題,出現多次反日示威,並爆發針對日本企業、產品與甚至使用者的攻擊,期間除了多家日系商店遭受搶奪、甚至還有車輛被砸毀、車主被傷害致殘,而深具日本形象的Toyota,在當時也是攻擊目標,並曾有疑似展示中心被焚的照片流傳。
特別是近期的國際局勢,也形成對中國不友善的氛圍,這也已經在其內部壓榨出了排外氛圍,不難預期要視情況轉劇,與日本相關的事物,在中國可能又會遭受危險。
以Toyota的條件而言,要擴大中國市場,是早就可以做的事情,當時沒執行必有原因,而在現在的時空環境中,是否適合去進行,恐怕還有很大討論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