鍛造日系車最強傳說 RB26DETT引擎的誕生與威名

長久以來,Nissan GT-R車系常被許多玩家認為是最強日系車,其威名的來由,乃源自包含道路、賽場與升級能力等全方位頂尖表現的結果,而在1989年誕生的R32型GT-R,以及隨後的R33、R34型車款,更以不絕的戰功,成為車迷眼中的傳奇。
這三代車型都裝置了著名的RB26DETT型引擎,因此本具動力系統也堪稱是將GT-R車系推升到聲望巔峰的重要功臣,相當值得認識。
在1980年代後期,全世界的性能車與賽車運動都活躍到了高峰,因此Nissan也希望能藉由投入競技,提高品牌的形象與銷售;於是,他們開始計畫重生曾經相當輝煌的Skyline GT-R。
Skyline GT-R是運動車型Skyline的頂級版本,曾經在1969~1973年間,推出過兩代車型,並擁有相當不錯的評價,然而後來因為無法通過1973年的排放規範,又面臨到石油威危機,因此退出市場。
在這之後,Nissan在賽車領域經常由Skyline出陣,然而隨著氛圍與環境成熟,也形成了新一代R32型Skyline GT-R的誕生契機。
構想初期,Skyline GT-R賽車是以符合當時Group A競技規格為目標,以取得全日本ツーリングカー選手権(日本性能車賽,Japanese TouringCar Championship, JTC)的參與資格。
在當時,Group A組別依照引擎容積分成三級制,分別是1.6升以下、1.6升~2.5升以及2.5以上;然而由於當代的相關賽車活動極為熱烈,因此Group A競技規格到後來就變成類似「概念」般的存在,很多區域都衍生出了自己的修改版本,甚至出現了四汽缸車與V8引擎同場較勁的奇妙畫面。
而在JTC的Skyline GT-R賽車,則決定使用六汽缸渦輪增壓引擎,並以4.0升級別進入競技為目標,而依照當時規則,增壓車款必需將排氣量乘以1.7,以打平與自然進氣引擎的差異。
於是Skyline GT-R賽車就將4.0除以1.7,得到了2,352的數值,並製造出2.35升的版本,然而因為本車在裝上四輪驅動機制後,重量高過級別標準1,180公斤許多,性能表現也未達標準,因此Nissan決定改以4.5升規則製造,因此排氣量也可提升到4500/1.7=2647,實際成品則為2,568cc。
也由於Group A在1992年之前要求賽車需要年產5,000輛道路版本、1992年後改為2,500輛,以符合賽車與道路鏈結的訴求,因此市售版的Skyline GT-R,才會有2.6升這麼奇妙的容積。
引擎成品採用直列六汽缸雙渦輪增壓結構,每三個汽缸對應一組渦輪增壓系統,RB26DETT的名稱為Response Balance 2600cc DOHC Electronic concentrated engine control system Twin Turbo的縮寫,訴說了其設定與與排氣量。
有別於賽車的600匹馬力設定,1989年的市售版R32型GT-R則將馬力設定在300匹以上,但由於日本當時正在進行「第2次交通戦争」,因此日本自動車工業会也在稍後向Nissan進行勸說,要求他們將輸出調降,最後以280匹馬力、36.0公斤米定案;到了1993年,RB26DETT則隨著R33型GT-R將輸出提升到280匹馬力、37.5公斤米。
而這馬力事件,仍反應在某些社會文化中,例如PS初代機型的遊戲初代GT賽車,就將GT-R的輸出標示為320匹馬力。
不過Nissan想展示實力的野心並沒有變,並終於在1996年時,以未參加自動車工業会的NISMO為管道、改裝車為理由,推出馬力達到400匹的400R,本車搭載了排氣量提升至\2,771cc的RB-X GT2引擎,裝置全車強化升級品,實力更加堅強,也由於本部作品的售價高昂、並僅銷售44部,因此已經成為極致藝品。
1999年,伴隨R34型GT-R問世,RB26DETT的輸出也再度提升到280匹馬力、40.0公斤米;到了2001年,鑒於時代與環境的改變,Nissan也將RB系列引擎的生產線,移到第二線廠區。
2004年6月30日,日本自動車工業会向国土交通省提出廢止280匹馬力規制,已經停產的R35 GT-R也在2005年復工製造出20部Nismo Z-Tune GT-R,以高達500匹馬力、55.0公斤米的超強輸出,為傳奇寫下驚嘆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