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di eTron Sportback數位後視鏡體驗
近期各車廠幾乎都受到疫情影響,生產排程大亂之外,電子配備所需之晶片遇到供應方面的問題,看起來短期內仍未能解決方法,而各車廠也只能加速未來產品計劃行程,或是把重心放在電動車發展(車廠就是這麼矛盾)。
這幾年明顯的感受到,傳統車廠已經加速電動車的量產開發,在台灣最重要的充電設備,也有許多新創公司投入,無論是那種充電規格,透過手機app軟體,都可以看到站點分佈位置。
我本身既不是電動車愛好者,更不是電動車車主,看到最近不斷增加的電動車優先車位,各種造型的充電設備,外觀也漸漸加入設計元素,走近充電座都可以看到圖示使用方法,畢竟未來幾年,只要周邊配套措施更完善,就會有越來越多人開始接觸電動車。
Tesla已經早十幾年前即昭告天下,量產化的電動車應該長什麼樣子,顛覆傳統車廠思維邏輯,也培養了許多忠實車主與支持者,多年之後雖然軟體持續進化,硬體方面卻沒有太多驚艷,反而如預期出現了許多不滿意的車主,這都是一間車廠創立後必須通過的考驗。
而傳統車廠呢?受到CAFE政策的超嚴苛標準影響,近幾年明顯投入在電動車產品開發與充電系統的建置,連國內市場也都相當快速的引進產品,各種不同功能特性的電動車,陸續出現在道路上,能見度不差,可見消費者已將電動車列為換車時的選項之一。
Audi一直是傳統車廠中,較敢在量產車放入科技配備,車主型態也較能接受新配備體驗,這次主要為了體驗etron Sportback數位後視鏡,車外只會看到攝影機鏡頭,車內門板設計了對應後視鏡頭的顯示窗,看似有道理設計,還是實際試過才能了解。因此,這次特別等到有選配攝影鏡頭的試乘車,雖然動力是版本為最高規格的55 quattro,但動力不是這次試駕重點,到底數位後攝影鏡頭能不能取代傳統後照鏡?開電動車直接前往中部山區,續航力真的需要擔心嗎?沒有特別規劃路線直接出發。
剛拿到車時特別確認了數位攝影機的調整方式,門板上的顯示螢幕竟然還有觸碰功能,就像操作中控面板,照著圖像式的引導,可以調整後攝影機的角度,智慧手機的年代,操作方式相當便捷,但..這個但就是預想前的狀況發生,畢竟過去習慣看後照鏡,而且未加裝凸透鏡,視覺距離、透視感跟攝影機的還是不同,雖然攝影機角度比較廣,顯示螢幕跟習慣的後照鏡位置低了一整個鏡位,剛開始駕駛前一個小時,習慣性看後照鏡時都會先看到攝影機。由於是影像畫面,後方車輛的燈光也不會太刺眼,一切就是需要時間習慣視覺期待的落差。
這次另一個試駕重點即是電池動力的行駛里程,按照出發前的里程預估,這次的行程一定需要充電,依照新聞稿的介紹,下載充電服務站系統公司的手機軟體,透過手機可以看到分佈台灣各地的充電站位置與規格,原來快充站點這麼少啊?也可以發覺許多飯店及民宿業者雖有提供充電服務,但多是慢速充電,適合住宿過夜的消費者,而且不一定提供過路客充電(甚至設備是不是可以正常運作也不確定)。
換個角度思考,既然充電必須成為行程的一部分,身為電動車使用者菜鳥,最保險就是先從原廠展間設置的充電設備開始體驗,畢竟凡事都有第一次,不像一般試駕時,所有充電流程都有工作人員的協助,按照指示流程也順利完成app下載,帳號註冊與信用卡綁定,生活上越來越多的數位服務,最麻煩的註冊綁定完成後,就可以便捷的使用各項服務。
透過軟體系統查詢得知,展間充電設備有閒置車位(無預約功能),在導航引導下很快抵達展間,依照充電設備的圖示,順利開始進行充電,轉過身已有其他電動車排隊等待,這也是電動車目前尚待解決的盲點,雖然各地都有快充站,當兩台一起使用快充時,效率會下降,時間也就會增加,如果車輛數過多,勢必在充電時會等待相當長的時間,展間旁找個地方享用晚餐,大約40分鐘回來電力已經充飽八成,即可結束充電開始北上路程。
現階段電動車跟各位強調各項動力、行駛里程等數據,其實一點意義都沒有,電池與汽油動力本來就不在同一個比較點,電動本身也開始有更多新的東西加入。這次針對數位後照鏡與行駛里程的體驗,數位後照鏡未來還可以有進化的空間,或許只要突破視角位置問題,數位後照鏡就有機會取代傳統後照鏡,至於電動車行駛里程,隨著充電站的佈局,會越來越友善。
至於這次試駕報導為何沒有任何數據規格?買一輛車至少五年的生命週期,電子產品在五年內都會有劃時代的進步,目前任何數據其實都沒有意義,只能跟有興趣的朋友說:
現在只是開始認識電動車的階段,至於什麼時候擁有?須等電池模組更換成本降至車價約1/3,不然只能先滿買保險,不然只要不能出保固的更換,大電池更換所需價格依舊相當高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