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車或許可以改變未來 但內燃機衰退會產生什麼影響?
在開會過程長達兩周的聯合國氣候會議(COP26)順利落幕之後,儘管全球各國對於減緩氣候變遷多有共識,但務實層面的妥協也讓新的《格拉斯哥氣候公約》(Glasgow Climate Pact)依然缺少革命性的變化,全球暖化持續發生,而人類也依然無法割捨石化燃料。
將交通產業轉型電動化是歐洲對於減少氣候衝擊的主流解案,包含法國和英國在內的歐洲國家也會跟隨著歐盟的建議,預期在2030年之前停止製造內燃機汽車,甚至轉型較激進的北歐地區如挪威更是打算在2025年就達到如此境地。但是對於交通運輸量相對巨大的北美地區,美國總統拜登倒是直白的表示他們在2030年只會追求半數汽車銷量電動化,畢竟目前電動車科技還無法對應長距離的運輸需求。《彭博社》也在一篇新的文章中點出了一些重點,他們認為人們過分關注未來電動車的產業利益時,似乎也忽略了汽車產業之外的影響層面,例如生產電池所需的鋰和鈷等採礦活動,也都伴隨著無法忽視的巨大環境成本。
電真的夠用?
當然,最常被提到的”電力來源問題”目前也未有明確答案,不僅是綠電來源的比例極低,與民生用電的衝突更是發電機組的潛在壓力;隨著使用電動車的消費者逐漸增加之後,善用離峰時刻與建設儲電設備也會變得更加關鍵。事實上,甚至連加油站/充電站的周邊經營模式也都會跟著產生變化,因為消費者除了可以選擇在自家充飽電力之外,較長的充電時間也會讓充電站的周圍服務內容改變,例如可以停留較久的咖啡廳、原廠設置的休閒區域等設施,而充電站也可以成為儲電設施,為地區的電網平衡盡一份力。
職缺轉型
此外,在職業轉型的層面上,《彭博社》與Toyota社長豐田章男曾發表的見解也相當類似,當電動車的組成零件比內燃機車輛變得更加單純之後,傳統內燃機產業的技術人員、地區的維修人員與零件供應商也都會因應需求被迫減少,甚至逐漸淘汰。根據美國汽車和設備製造商協會(Motor & Equipment Manufacturers Association)的統計數據,北美每年有五百萬的人口在汽車零件產業就職,但是當2030年北美半數新車都改為電動車輛之後,傳統零件供應的工作機會也降會顯著減少,就像在20世紀初的馬蹄鐵與車輪的關係一樣。
漣漪效應
而一群深信電動車無法百分之百取代汽油車輛的汽車品牌,目前也正積極的尋找替代燃料或是氫氣燃料的方案,這波替代燃料的製造與使用也會帶動中南美洲的建設崛起,例如智利南部低成本的風力發電就能夠用來產生合成燃料與氫氣(並且可以接近碳中和),未來也有望達到全球13%以上的氫氣供應。
改變不會在一夕之間發生,我們可以說2030年也只是一個僅供參考的時限,而車廠會在往後的數年持續努力,有些品牌已下定決心轉型純電,另一個派系則是選擇維持內燃機產品並持續觀望。產業轉型確實會扼殺掉一些較傳統工作機會,但同時也會給予另一群新人工作崗位,而企業體也需要展現負責的態度,來減緩產業轉型對於就業與社會振興的衝擊。我們無法讓世界停止改變,但還是可以選擇參與其中,試圖理出更環境友善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