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研究指出 氫動力或合成燃料的轉換效能不會比電動車好
當交通趨勢普遍認為應該要全面轉型為電動車之時,許多石化替代性燃料(如合成燃料或氫氣)相關的研究也正在推展,包含保時捷目前在正與西門子共同研發能夠在製程中達到碳中和的合成燃料(e-fuels),Toyota也在賽道中採用了氫燃料的Corolla賽車,企圖讓氫氣暫時取代石化燃料的職位,但又不會喪失動人的引擎聲浪。
儘管許多品牌都不願意捨棄至今發展相當成熟的內燃機科技,因而推出了許多解套方案,但一篇在《Nature Climate Change》上發表的研究也指出,製造這些石化替代燃料的環境成本還是比單純的發電還要高,這也因此造就了這些使用氫氣或是合成燃油的車款,其運轉效能並不會比電動車(也就是發電廠)的效率更好,德國波茨坦氣候影響研究所(PIK, Potsdam Institute for Climate Impact Research)的研究員Falko Ueckerdt表示這個趨勢也可能會導致更深的石化燃料依賴。
「氫基燃料能夠成為潔淨的能源載體,但它們的成本與相關的風險也相對巨大。」Ueckerdt在報告中指出氫燃料的對立面以及他對這項技術的見解。「如果我們執著於內燃機科技而希望可以仰賴氫氣來運轉它們,但目前氫燃料仍然稀少且昂貴,最終我們還是需要仰賴石化燃料以及汽油。」他也在研究報告中指出,打造合成燃料需要仰賴大量電力來進行電解,(在歐洲)使用e-fuels的車款運轉也相當於純電動車所消耗的五倍電力,而製造氫氣過程所需要的電解與熱裂解製程,其實也同樣相當消耗能量,實在難以說這是”來源純淨”的燃料。
同樣是PIK研究團隊的成員Romain Sacchi也表示:「我們目前距離百分之百的綠電還非常遙遠,透過使用化石燃料發電廠所產生的電力來生產氫基燃料的話,反而是會增加 ──而不是減少── 溫室效應。」儘管目前許多國家試圖提高再生能源發電的占比,但還是少有國家能夠真正仰賴發電輸出不穩定的天然資源發電廠來維持主要供電。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研發替代性燃料是徒勞的作為,Volvo與Daimler才在近日發表了他們認為長途運輸未來十年的關鍵將會是氫燃料的供給;而保時捷也深知合成燃料若是仰賴石化燃料產生的電力來生產,其製造過程所產生的影響將會與初衷背道而馳,因此他們表示將會使用再生能源來主導合成燃料「e-fuels」生產,與西門子的合作目的就是為了在智利南部以風力發電作為基礎,減少減少對於氣候的影響。
研究成員Gunnar Luderer指出歐盟所設定「在2030達到綠色生產氫能源」的目標比現有的科技水平要高出一千倍,要達到他們理想的規模,推廣速度需要比過去十年來太陽能建設的速度再快上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