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走的方形盒子 這是你期望的未來世界嗎?

讓我們祈禱未來不要真的變成這樣。
自從無人駕駛的概念在1950年代開始萌發之後 ── 你看GM設計師是多麼前衛 ── 開發無人駕駛的自動汽車,就是汽車設計師們描繪未來世界樣貌的一種途徑,但我們沒有料到的是,在各種品牌的設計師絞盡腦汁的想像之下,未來世界的街景倒是有點缺少個性。

方形的汽車造型似乎成為未來汽車設計師的一種共識,追求車內實用空間的最大化,由於不需要控制介面,設計師也就不再需要花費心思設計方向盤與油門踏板,搭配上純電的未來趨勢,透過低重心的電池組與底盤配置,則是讓車室空間更加寬敞。

因此對於未來車輛的設計主軸來說,設計師開始替未來的消費者想像(或製造)某種車內活動需求,由於人類不再需要花費心思駕駛,如何在車內度過優雅的交通時光才是第一要務。至此,「車輛設計」這門學問似乎就慢慢的轉變為「室內設計」的學問。

「你說的好像蠻有道理的 但移除方向盤是必要之惡嗎?」
擁有自動駕駛機能的車款首先需要獲得人類的信任,方向盤才有可能真的消失在汽車文化之中;考慮到一些神經比較大條的消費者已經會在高速公路上呼呼大睡,想必人類的適應科技速度肯定不會太緩慢。但對於現代消費者仍有控制車輛的需求之下,未來世界的自主駕駛活動或許會發展成為在限制場地內,才讓人類擁有一定條件的車輛控制;換句話說,也就是「賽車運動」。
延伸閱讀:IIHS表示:愈發習慣駕駛輔助系統時 駕駛也會跟著喪失專注力

「所以無個性設計真的是未來趨勢?」
「無個性的設計是否真的能夠被人類社會接受」確實是一個有趣的議題,回顧過去在2007年第一代iPhone推出的時候,賈伯斯相當頑固的只提供一種顏色與設計可以選擇,以純粹信仰的力量打造了數量驚人的「果粉」,但經歷了數十代的演變之後,當你仔細的端倪最新型的iPhone,外型設計似乎又與過去的執行方針有相當大的落差(當然你也可以怪罪說精神領袖已然消逝)。

我們也稍微列舉了一些殊途同歸的設計作品,顯示出在務實設計的法則之下,多數的設計師都認定方型盒狀的汽車就是未來,結合純電底盤與自動駕駛功能,來達到空間與乘員數量的最大利用。

而這些車輛大多數還有另一個身分,它們大多數都是以共享車輛為目的所開發設計的車輛。在共享經濟的概念中,個人不再完全擁有特定的物件,而是以租貸的方式使用某些物件的機能,也因此人們就不會特別去挑剔要求這些車輛的外觀設計必須要符合個人的品味(就像我們不會去管wemo設計有多醜,可以騎,速度可以跟上車流就好),而這讓我們對於這種共享物件的觀點提升到純實用目的,多數的消費者關注的重心會在於付出的金額是否有達到服務的品質,而外觀也就成為一種更”隱形”的符號存在。

不過非常明顯的,設計的多樣性是一種循環趨勢,分久必合,而合久必分;只要人類精神尚未獲得統一,如同動畫電影《瓦力》所描述的無個性未來世界,肯定不會輕易到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