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強Bugatti 最速純賽道機械Bolide正式亮相

相信孰悉Bugatti歷史的人都知道,其實在Type 35之後,Bugatti並沒有打造出太多成功的賽車...
在SSC Tuatara改寫最速量產車紀錄不久,這間法國豪華品牌也刻意選擇在相近的時刻亮相了這輛Bugatti Bolide概念超跑,其誕生動機其實相當純粹,因為他們只是想看看這標誌性的8.0升W16引擎,在結合最輕量化的高科技與最強的空氣力學之後,究竟能夠將性能數字揮灑到何種境地。
史上最強理論
先從結論說起,Bugatti表示Bolide擁有超越500km/h的最高極速,這意指著他們先前製作的300+概念原型車頓時喪失任何意義。接著,原廠強調500km/h+的極速表現只是所有科技條件最佳化的成果,憑藉著1,850 PS最大馬力與1,240kg的車體重量,Bolide的馬力重量比直接超越了1:1,達成每匹馬力只須推動0.67kg的驚人馬力重量比。

擁有極度貼近F1的性能數據,Bugatti新聞稿中振振有詞,表示Bolide只需要3:07.1就能完成法國利曼的La Sarthe單圈,這速度可是比Toyota TS050或是相近的LMP1賽車還要更快;接著他們只需要花費5:23.1就能夠離開永劫的綠色地獄Nordschleife,直逼Porsche 919 EVO眨眼的速度。

一切都要從WHAT IF…開始說起
「Bugatti持續的在挑戰創新科技 ── 為了能夠符合我們卓越、勇氣、全心致志的品牌價值,Bugatti絕不停滯。我們致力於創新又扣人心弦的目標,而那個一直擺放在我們內心中的問題是:如果可以?(what if)」Bugatti的執行長Stephan Winkelmann說道。

「Bolide是所有質問Bugatti是否能夠在FIA安全規範之下打造終極賽道機器的答案。設計工程圍繞在W16動力之上發展,以最極致的車體結構加上驚為天人的性能數據。而成果就是:一輛理論值最小的車體,結合令人屏息性能輸出的超跑,讓W16引擎能夠完全的發揮實力。 」Bugatti技術開發主管Stefan Ellrott解釋道。「Bugatti所有的精粹都埋進Bugatti Bolide之中了,因此它也是未來革新科技的資料庫。」


短短八個月的奇蹟
在短短八個月內,工程師將Chiron的W16引擎與全輪驅動系統模組做了全新詮釋,在動力系統方面,使用更高效率的進氣和排氣系統,刻意提高引擎的運轉速度,渦輪增壓系統使用更強化的葉片達到更大的增壓功率。為了在驚心動魄的G值之下確保機件潤滑,所有包含乾式油底殼的油路、止閥、油箱與總泵都以賽道使用的方向重新調整。
在冷卻系統方面也做了修改,Bugatti Bolide捨棄原本的水冷中冷式設計(water-to-air),改用空氣中冷式(air-to-air)結合預先水冷(water pre-cooling)的中冷器設計,來追求更高效的性能表現。

最先進的材料科技
為了追求賽車等級的1,240公斤乾燥車重,Bugatti從善如流的使用了全鈦的螺絲與固定零件,並且運用鈦合金3D列印的技術,打造出厚度僅0.5mm的中空鈦合金連桿結構,不僅重量減半,零件也依然保有原本材質兩倍(每平方1,250Nm)的抗拉強度,讓前全懸吊連桿在Chiron三倍的煞車力道之下依然可以維持功能。

傳動軸同樣以複合材質打造,使用3D列印的鈦合金接頭結合超高硬度碳纖維,讓整體質量減半強度卻可以提高,輕量的碳纖維傳動軸不僅讓旋轉效能提高,並且能夠以260度的高溫長時運轉。

創新的可變式車體
此外,Bolide基本的空力套件包含車輛前後方的可變翼片,車尾以三層後擴散器搭配,其中前翼的下壓力為800公斤,後尾翼的下壓力為1800公斤。但除此之外,Bugatti也在Bolide上應用了嶄新活動式空力套件,可以針對使用環境改變車體風阻,其車頂上有一系列可以改變車體表面的”氣泡”,當車輛運轉的時候,氣泡會收納維持車體的平整,但是當車輛在高速需要更優異的風阻係數時,這些氣泡會膨脹來減少紊流,讓車輛可以有效減少10%的風阻,並減少17%的升力。

X for Xperimental
最後,對於X字設計有些意見的朋友們,Bugatti表示他們是引述航空界的先鋒Bell X-1 jet(又名X-planes),這輛飛行器在1947年由Charles ” Chuck” Yeager上尉駕駛首次突破音障,創下了1.06馬赫的飛行速度。而Bolide在車頭車尾,甚至是車頂都可以看到X字的設計語彙,頭燈的X字則是傳承自過去Bugatti 57G的防爆膠帶設計。

對於設計總監Achim Anscheidt而言,Bolide “X-periment”他在Bugatti任職的16年之中,最極端的設計作品。「無論如何, Bugatti Bolide其實是一項科技比外型設計都還要優先的專案。」






備註:
˚˚ The weight specification is based on the theoretically possible dry weight.
˚˚˚ Based on simul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