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nault是個所有人朗朗上口的汽車品牌,可是在你的印象中,你喊得出幾款Renault的車子?

 
 
人們對於雷諾車系模糊的印象證明了近年來Renault低迷的銷售量,如今,Renault更已消失在台灣汽車市場,但在30年前,Renault卻是台灣汽車市場的當紅炸子雞呢!滿街都是的盛況年輕的讀者可能很難想像,而盛世的源起,正是今天文中的主角R9和R11。
 

雖是兄弟車,但R9與R11各有各的風情。

Renault是一家歷史悠久的法國車廠,在1980年代初期,它已是歐洲第一大汽車製造商,國營的身份更象徵著法蘭西的榮耀,旗下的R5和R14分別在歐洲微型車及中小型車市場佔有一席之地,可惜掀背式的設計終究無法滿足當時歐洲某一群保守型消費者的青睞,此外日本汽車的崛起也深深威脅到歐洲車廠在小車市場的地位。
 

R14一般掀背式的設計無法滿足當時保守型消費者的青睞。

因此,Renault決定自1975年開始,研發一款比日本車更省油也更吸引人的小車,於是在法國設計師Robert Opron的帶領之下,一個稱為L42的計劃開始啟動,此計劃的目的是開發一款經濟省油而且又能滿足全球各地市場需求的小型車,這款車被定位在R5和R14之間,除了在歐洲製造及銷售之外,更重要的任務是要進軍美國市場,在南美洲及亞洲地區也將扮演積極擴展市場的先鋒角色。
 

L42重要的計劃是進軍美國市場,並擴展南美洲及亞洲地區市場。

1981年,L42的研發成果在歐洲正式面世,這款新車捨棄了Renault以往渾圓的造型,而以方正的外觀搭配正統三廂式的車身讓人眼睛為之一亮,而為了符合世界車的概念,懸吊系統也一改以往法國車過軟而偏向舒適的設定,較硬朗的底盤使得這款新車擁有其他歐洲消費者所重視的操控性,更重要的是,這款新車在大量採用新式材料與設計的情況下,擁有極為輕盈的車重,省油性更是直逼日本小車的水準,這款車依照Renault當時的數字命名法則,被命名為Renault 9(簡稱R9)。
 

依照Renault當時的數字命名法則,被命名為Renault 9。

在法國Renault原廠的計劃之下,R9也開始與當時美國第五大車廠AMC合作,由AMC在美國現地生產,Renault和AMC的合作計劃比Toyota和GM成立新聯合汽車廠(MUMMI)於美國生產還要早,1983年美國製造的R9被重新賦予Alliance這個名字在美國上市,而同年在歐洲Renault則推出另一款以R9為基礎衍生而來的掀背車,這款車則被稱為Renault 11,一年後,R11也重新命名為Encore在美國生產、上市。
 

R11也重新命名為Encore在美國生產。

R9方正的外型跳脫了Robert Opron以往的設計風格(Citroen SM/CX、Alpine A310…等法國經典車款亦是其作品),這樣的風格剛好與歐洲保守客層的需求相符,再加上優異的操控與傑出的經濟性,R9在1982年奪得了歐洲年度風雲車的寶座,而在1983年於美國正式上市後,著名的美國汽車雜誌Motor Trand也將1983年全美年度風雲車的頭銜頒給了它,另一本權威汽車雜誌Car And Driver則將其列為年度十大好車,歐美兩地佳評如潮使得R9的聲勢如日中天。
 

R9在1982年奪得了歐洲年度風雲車的寶座。

除了美國以外,R9這部世界戰略車還有另一個任務就是開拓亞洲市場,因此Renault很早之前就派人研究如何進軍亞洲市場,在當時,日本是亞洲第一大汽車市場,不過因為日本市場的封閉性,因此要在日本市場現地生產是非常困難的,不但合作對象難尋,如何順利打開日本市場更是一大難題,於是Renault轉往第二大市場台灣尋求發展的機會。
 

R9這部世界戰略車還有另一個任務就是開拓亞洲市場。

1980年代初期,台灣發展汽車工業已有20多年的時間,汽車產業環境雖不及日本,但已建立起一定基礎,當年與日本Subaru技術合作的三富汽車面對長久以來日方箝制技術發展早已心生嫌隙,復以亟欲開拓乘用車市場以擴大市場占有率,因此三富汽車與Renault於1982年正式簽訂技術合作合約,三富汽車旋即取得Renault代理權,並自法國導入嶄新的R9在台銷售。
 

1983年7月,由三富汽車製造的國產R9正式上市,挾1982年歐洲風雲車的威力,和先期進口車打下的良好口碑,一時之間〝雷諾九號〞不但讓消費者琅琅上口,更成為了高級國產車的代名詞,Renault這品牌隨著R9的順利國產化並取得銷售佳績,開始在台灣大放異彩。
 

原先因為定位不同,R9一直搭載1.4L OHV引擎,而R11搭載輸出較大的1.7L SOHC引擎,不過1986年10月起,兩台車都開始供應兩種不同排氣量的引擎。

除了法國、美國及台灣以外,R9亦在西班牙、土耳其以及南美的墨西哥、哥倫比亞、阿根廷生產,成功達成了當初全球戰略車的目標設定。可惜的是,AMC開始與Renault合作沒多久,本身就遭逢財務危機而被Chrysler併購,Renault在美國與日本車競逐的計劃慘遭滑鐵盧,所幸亞洲的進入策略正確,選擇了當時汽車市場蓬勃發展的台灣,使得計劃算是成功,對照於1980年代初期選擇進入日本現地生產的Ford和VW,Reunult不但沒賠掉大把銀子,反而成功在台灣市場開疆闢土。
 

R9二代採用R11一代的車頭設計。
到了三代則是R9及R11都改為鍥型車頭燈,並於前保桿增添下氣壩。

R9全球自1981年上市至1999年於哥倫比亞停產,總共歷經四代車型,這四代車型台灣皆有導入生產,其中最早於台灣上市的R9 GTL採用1.4L OHV單喉化油器引擎,最大馬力65hp,至1984年7月,因應消費者對於性能的需求,導入採用雙喉化油器的GTS車型,最大馬力提升至77hp,到了1985年1月更加入了國產車首部採用電子邏輯控制的自排車種,較當年主要競品三陽喜美所搭載的Hondamatic半自動排擋更為先進。
 

R11及R9內裝設計不同,R11較具跑格,而R9較為典雅端莊。

1985年5月,R9的孿生兄弟R11正式在台上市,為了與R9區隔,兩廂掀背式的R11採用1.7L SOHC引擎,最大馬力達85hp,配備上則採用較為高級的設定,以更優異的性能與高級的配備定位為國產轎跑車,售價更在R9之上,在當年也的確開拓了另一群喜好運動化房車的客戶層。
 

兩廂掀背式的R11採用1.7L SOHC引擎,最大馬力達85hp,開拓了一群喜好運動化房車的客戶。

1986年4月,三富汽車隨著法國原廠的改款,在台灣推出了第二代雷諾九號,這次的小改款著重於車頭,新的車頭造型和先前推出的R11相同,採用四顆方燈的設計,為了達到法國原廠對於品質要求,這四顆頭燈乃是由法國原裝進口的Cibie大燈,三富汽車還特別以此訴求,而配置車內頭燈高低調整裝置的R9及R11應該也是第一部擁有此設計的國產車。

IMG_1317
IMG_1268

1987年9月底,R9及R11再次隨著原廠小改款,這次的車頭設計改以鍥型頭燈取代四方燈,不過此時隨著Seat及Fiat降價掀起平價進口車風潮,Renault在產品年華老去的情況下,優勢逐漸喪失,而法國原廠也在1989年停產,由全新的R19車系取代。
 

R11採用當時最流行的〝泡泡尾窗〞與階梯式尾燈設計,兼顧了掀背車的跑格又有三廂車穩重的特點。
R9及R11獨特的前掀式引擎蓋設計亦是當年三富汽車主打的安全優勢之一。
R11因為運動化的設定,前座採用跑車式筒形座椅。

時序進入1990年後,三富開始一方面著手R19的國產化工作,一方面也隨著原廠將R9重心轉往阿根廷、哥倫比亞等國,取得了更為低廉的零組件,配合配備的調整後,開始以30萬左右的低價切入當時由福特嘉年華獨霸的迷你車市場,由於R9擁有正統的三廂式造型與1.4L的大排氣量,〝以大欺小〞的策略雖然沒能影響嘉年華的氣勢,卻也為三富謀求了一絲生路。
 

R9擁有正統的三廂式造型與1.4L的大排氣量。

這樣的策略一直延續到1993年,R9低價版雖然產品週期垂垂老矣,但憑藉著低廉的售價,總還是能爭取到一些市場,特別是R19上市後由於競爭環境改變,並沒有創造令人滿意的銷售量,這時R9的銷售量對於三富來說可是不無小補的一塊營業收入。
 

相較於當年其他日系國產車浮誇的動力數字,來自歐洲的雷諾在動力輸出上的確技高一籌,〝雷諾汽車衝勁十足〞一詞也深植消費者心中。

1993年5月,三富汽車在R9國產化即將邁入10年之際,選擇導入第四代小改款的車型,這次大規模小改的車型在車頭及車尾都重新設計,並導入全新的1.4L SOHC噴射引擎,為了營造全新的形象,三富汽車找來棒球國手陳義信代言,並捨棄了雷諾九號的車名,改為〝銀鑽〞,可惜市場反應平淡,最終也黯然退出市場,而三富汽車在1990年代因為產品競爭力差,因此於1999年吹起熄燈號,曾經燦爛的國產雷諾也正式走入歷史。
 

而三富汽車在1990年代因為產品競爭力差,因此於1999年吹起熄燈號,國產雷諾也正式走入歷史。
白金輪弧是當年最流行的汽車配件之一。
三富為了Renault的國產化,在當年投資了數億新台幣購入西德DURR塗裝線,亮麗的烤漆品質在當年的國產車中獨樹一幟,建立了良好的防銹口碑,也是第一部打出五年防鏽保證的國產品牌。
為了加大後座乘坐空間,法國設計師想出了前座中央支架的設計,使得後座乘客雙腳可以伸入前座椅之下,有效加大後座空間,此設計後來Toyota將支架改良為左右兩側的懸浮式前座設計。

 

社長憶當年…

三富汽車的董事長李水土先生是一位草根性十足的本土企業家,早期學的是機械,曾經自行生產過連豐牌機車,後來再和日本富士重工合作生產小型商用車。
 
1983年更上一層樓,為當時歐洲第一大廠雷諾汽車相中,在台組裝雷諾九號。國產雷諾九號上市的時間,正好和〝鑑賞〞創刊在同一個月,也理所當然的成了我們鎖定的焦點,尤其是當時國產車幾乎均為日系車種,打著歐洲品牌而又獲得當年歐洲、美國等幾個〝Car of the year〞年度風雲車的殊榮,在當時的國內市場上的確刮起一陣法式旋風,交出非常亮麗的成績單。
 
可惜的是,雷諾的榮景撐不過十年,期間由於多項行銷策略的錯誤、市場上同級競爭對手的削價競爭,再加上後期公司用人不當,內部人事傾軋,許多優秀幹部紛紛因而掛冠離去,內憂外患導致這位憨厚的董事長束手無策,眼睜睜看著自己一手創立的三富雷諾王國一塊塊的崩落………………。
 

國產Renault 9&11年表

時間大事記
1982年初 台灣三富汽車與法國Renault簽訂技術合作契約,展開國產化作業。
1982年三富汽車開始自法國進口R9,共導入TL、GTL、GTS、TES、Auto五種車型。
1983年7月國產R9 GTL正式上市。
1984年7月增加R9 GTS車型,改採雙喉化油器,馬力增為77hp。
1984年第三季增加R9 TSE及TL車型。
1985年1月R9 Auto上市,為國產車第一部電子控制自排車款。
1985年5月18日R11 GTX上市,採1.7L SOHC引擎,85hp。
1986年4月18日R9第二代上市,R11型號由GTX改為TXE。
1986年10月19日R9 TXE及R11 GTS上市,前者採用原R11之1.7L引擎,後者採用原R9之1.4L引擎。
1987年9月26日R9及R11第三代上市。
1990年1月R9 TS降價至31.8萬試賣,以低價策略進攻國產小車市場。
1990年8月1日R9 Encore特式車上市,以29.8萬低價進入市場。
1990年3月全新國產R19上市,但R9及R11併行銷售。
1991年2月 R11 GTS停產
1992年3月R9 精算家特式車上市,售價30.98萬。
1993年5月22日R9第四代上市,捨R9之名,命名為銀鑽,並改用Clio之1.4L SOHC噴射引擎。
1996年銀鑽車系停產,國產R9正式走入歷史。
IMG_1322
IMG_1305
IMG_1277
IMG_1275
IMG_1309
IMG_1293
IMG_1284
IMG_1280
IMG_1269

 

IMG_1253
IMG_1246
IMG_1254
IMG_1232
IMG_1243
IMG_1257
IMG_1245
IMG_1250
IMG_1214
<<想說些什麼嗎?歡迎加入Channel-auto汽車頻道社團>>

關於作者

分享此文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