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鳥不但對於裕隆汽車意義重大,更是民國50~60年代整個台灣社會不可或缺的角色之一。

 
 
青鳥(Bluebird)車系對於裕隆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車系,裕隆不僅是以青鳥踏入房車製造的領域,長久以來,一代又一代的青鳥更是陪伴國人一起成長,在大家心中留下了不可抹滅的記憶。
 

方正的大燈與當年的競爭對手天王星大異其趣。

青鳥車系與裕隆汽車的歷史密不可分,眾所皆知,裕隆是在民國46年成立的,一開始是與美國威利斯汽車合作生產吉普車,為了切入一般大眾較能接受的房車市場,在國產汽車張家的牽線之下,於同年10月與當時也剛剛起步沒多久的日產汽車簽訂技術合約,準備開始生產小轎車進軍台灣市場。
 
在民國50年裕隆的第一部房車終於上市,而這部房車便是首代Bluebird,中文名也直譯為「青鳥」,從1961年起,青鳥便開始與台灣延續至今的緣分。
 

1988年7月再次小改款,此時1.8 SD車型將鋁圈列為標準配備。

隨著日本原廠的改款,裕隆也從青鳥一代(B-110)一路在台灣生產到青鳥四代(B-510),其中自二代開始,適逢政府獎勵淘汰人力三輪車,並輔導三輪車伕轉業以及動產貸款法令通過等措施,因此計程車市場突然間蓬勃起來,原先一直無法順利打開市場的裕隆終於盼到了市場的春天,而青鳥也因為國產車的身份,使得售價與後勤便利性都較進口車更為傑出,因此獲得絕大多數計程車行的青睞,幾乎成為當年計程車的不二選擇。
 

美規大型PU保險桿是吉利青鳥當時獨步國產車的高級配備。

因為路上的計程車幾乎都是青鳥,所以不但許多人生平第一次所乘坐的汽車就是青鳥,甚至連婚喪喜慶都有青鳥的身影,青鳥不但對於裕隆汽車意義重大,更是民國50~60年代整個台灣社會不可或缺的角色之一。
 

但自B-510車系以後,裕隆開始多元化導入日產各種車系,像是萬利、速利…等車都壓縮了青鳥的生存空間,因而裕隆在青鳥四代(B-510)停產以後,有一段很長的時間沒有再導入新款青鳥來台製造與銷售,原來計程車市場的主力也由逐漸由更輕巧的速利車系所取代,至於原本青鳥的自用車市場級距,則由萬利與樂利所取代。
 
不過,很可惜地,萬利的銷售狀況只能說相當平庸,而樂利雖然歐風的造相當氣派,國產車中唯一的直六引擎也相當有賣點,可惜消費者接受度卻相當低。
 

吉利青鳥在當年以高品質為號召,許多地方皆可見到當年裕隆的用心與不計成本。

另一方面,當時國產車市場已有多家廠牌互相競逐,逐漸成氣候的福特六和已對裕隆產生一定程度的威脅,因此當日產的Bluebird車系發展到第七代(B-910)的時候,裕隆又再次自日產導入青鳥車系,為了讓消費者有耳目一新的感受,裕隆決定賦予此車全新的車名叫做「吉利」,吉利推出後市場反應較樂利稍佳,同時因為同步生產旅行車,因此在特定的市場區塊也有一定程度的斬獲。
 

吉利青鳥於1987年4月小改款,除了降低排氣量以外,代號也改為923。

1.8L設定的吉利除了傳統的手排車以外,也開始供應自排車款,並率先導入國產車中少見的美規保險桿,甚至1.8 SS車型上,還提供了當年國產車第一個液晶儀表的選購項目給消費者選擇,選配液晶儀表的車型甚至還提供了語音提示的功能,號稱世界第一部會說中文的汽車,在當年造成了不小的轟動。
 

所有警示燈均排列在儀表板正中央,設計相當特殊。

可惜積極導入新穎裝備的吉利在1983年遇到了福特六和自日本Mazda導入了福特天王星,天王星圓潤的外型和吉利保守方正的外型大異其趣,且前輪驅動的設計在時代感上也大幅超前仍為後輪傳動設計的吉利,此時吉利又再次面臨極大的考驗。
 

到了1985年,裕隆汽車終於導入了全新的Bluebird第八代,也就是日產稱為U11的車系,國內裕隆汽車則稱為YLN-921車系,是為國產青鳥的第六代車型,此車也就是這次採訪到的這部車款。
 
國產的YLN-921車系中文名可有意思,為了延續吉利的車名,但又要喚起國人對於青鳥的記憶,因此乾脆命名為「吉利青鳥」,是當年裕隆首次打破車名尾字一定要是「利」字規矩的車款。
 

Bluebird這個車名對於裕隆來說是極具歷史意義的車款。

為了對應主要競爭對手天王星綿密的攻勢,吉利青鳥一上市便提供了1.8SD、2.0 SGL、921 GX三款四門房車與1.8 W五門旅行車,其中2.0 GX還提供了自排車型,值得一提的是,為了保持競爭優勢,吉利青鳥2.0 SGL和吉利1.8 SS一樣,提供了液晶儀表供消費者選配,而且還提供了國產車中首見的四速自排變速箱呢!
 

組設裝設計一如外觀方正保守,深受保守買家喜愛。

為了提高本身的定位,吉利青鳥並無供應所謂的低階車款,在較高的車價上,也提供消費者更多的配備,例如全車系冷暖空調、動力方向盤、美規保險桿、定時除霧線…等皆屬標準配備,而在內裝上也採用全絨布設定,配合全車紮實的隔音,整體質感相當出眾。
 

類似沙發的鈕扣型座椅,屬當時國產車中最高的等級。

在造型上,吉利青鳥的外型還是延續吉利車系較為方正保守的路線,和天王星圓滑的外觀風格有極大的差異,因此也造成了客層間的區隔,走保守路線的吉利青鳥雖然也有許多支持者,但是當年顯然更多消費者選擇了更為年輕的天王星。雖然如此,其實吉利青鳥的性能未必佔下風,全新的CA-18引擎可輸出97匹美制馬力,尚較天王星大些,比起同級車可是一點也不遜色。
 

CA-18引擎和飛羚的動力單元相同,97匹馬力的輸出在當年尚稱不弱。

此具CA-18引擎和飛羚101及102所採用的引擎是相同的,但裕隆在開發飛羚時曾經針對國內稅制對這具引擎略作修改,將排氣量由1809c.c降低為1796c.c,使得車主的牌照及燃料稅負擔更清,也增強了銷售上的利基。
 
在飛羚推出以後,吉利青鳥也於1987年4月跟進,採用1796c.c的「新引擎」,車型代號並由原本的921改為923,由於排氣量降低以後,貨物稅降低,因此923 1.8 SD的又增加了四門電動窗和中控鎖兩樣配備,但售價卻維持原價,大幅提升競爭力。
 

在當年四門電動窗可是高級配備。

1988年7月,吉利青鳥923車系又再次小改款,這次1.8 SD車型又增加了鋁合金輪圈,座椅也改為和2.0 SGL相仿的沙發座椅(註:當年國產車並無皮椅,此車的絨布座椅算是國產車中最豪華的設計),全車系更加裝了第三煞車燈,豪華感大幅提升,而本文的主角即屬於1988年小改款後的車型。
 

504公升的行李廂容量是當時同級車的第一名。

雖然日本原廠於1987年9月推出了吉利青鳥的後繼車U12,但由於裕隆當年發展技術自主的飛羚車系,因此與日產方面的關係降至冰點,日產方面也就一直不肯提供新車給予裕隆承製,因此,1985年推出的吉利青鳥縱使早已垂垂老矣,裕隆還是只能一直生產用來苦撐中型房車的級距。
 
直到1992年10月,裕隆決定以歐化設計的Primera來取代推出已久的吉利青鳥,Bluebird這個車名雖然暫別台灣市場,但裕隆卻也在1993年導入北美所生產的Altima,此車即是代號U13的Bluebird,因此吉利青鳥也算是後繼有人了。
 

<<想說些什麼嗎?歡迎加入Channel-auto汽車頻道社團>>

關於作者

分享此文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