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rcedes-Benz的轉子實驗與紀錄突破者 C111系列-(二)

Mercedes-Benz C 111-III record-holding car during the record-breaking drive in Nardò, April 1978.
Mercedes-Benz在1970年代初期推出了一系列的C 111測試原型車,高層對於概念奇特的轉子引擎寄予厚望,但最終仍在1973年遭受石油危機的打擊,導致轉子引擎的量產計畫被迫終止;不過Mercedes的工程師們並未受挫,外觀設計臻於完美的C 111只缺一副完美的心臟,新的構思在1975年後正式啟動,一具3.0升的準量產渦輪柴油引擎被放入C 111-II”D”身上,開啟了C 111系列的第三世代測試活動…

柴油引擎是省油的燈
當計劃轉向柴油引擎之時,工程師們並不需要疲於奔命的重新打造全新動力,這具OM 617五缸柴油引擎最初計畫在1977年上市的美規W116與W123柴油車型搭載。非渦輪增壓的版本擁有78匹馬力,但是搭載在C 111-IID車型上的渦輪增壓機型,歸功於Garrett渦輪增壓系統與優異的冷卻系統,擁有強力的190匹馬力與363Nm最大扭力,最高時速可達254km/h。

16項世界紀錄
1976年六月,雖然獲得全新動力,但C 111-IID的外型幾乎沒有改變,它在南義大利的高速環形賽道Nardò之上,突破了多達13項與柴油引擎相關的極限速度紀錄;C 111-IID以平均時速252 km/h的超高速度,連續行走16,000公里,並突破64小時的長途紀錄挑戰,由四位測試車手接力駕駛達成。此外,這場極限測試也突破了三項非關柴油的普通汽車世界紀錄,證明了Mercedes-Benz打造的柴油引擎也擁有強悍的性能實力。

專為紀錄而生
在C 111-IID的柴油動力獲得傑出的測試成績之後,Mercedes-Benz工程師在1977年將這場極速盛宴抬升至另一個高點,他們完全忘記了「市售車」該如何拼寫,轉而開始專心打造一輛專為速度與記錄的超級紀錄車-「C 111-III」。他們知道只要把街車設定的C 111-II調整至賽車等級的空力設計,就可以輕易地突破300km/h的屏障。

新設計的紀錄車比最初的C 111車體設計更窄,軸距更長,捨棄掉街車設定的內裝,改以單人座位配置,腳板前方堆放了渦輪增壓的中冷器,駕駛後方則是擺滿了Mercedes原廠工程師收集數據使用的遙測裝置,當然還有一組無線電收發裝置。

Streamliner再世
當然,C 111-III最重要的,是工程師追求極致空力效益的車身設計,C 111-III以流線的細長車體搭配中央尾翼強調其低風阻的性能,它在風洞實驗的測試值完全超越街車造型的C 111-II,讓風組大幅下降至Cd 0.183,幾乎是同年代的所有車款中,風阻最低的一輛車。紀錄車外觀也不再使用C 111慣例的“weissherbst”橘色烤漆,而是改以銀色噴塗,整體外觀宛如1937年的Streamliner紀錄車W125 Rekordwagen再世。

C 111-III於1978年登上Nardò測試賽道,這次搭載了動力更強的五缸渦輪柴油引擎,全新的13萬轉渦輪增壓器讓馬力暴增至230hp,極速也大幅提升至327km/h的境地。但其疏齒比的設定,讓C 111-III需要花費比一般車輛更長的跑道到達極速;嚴格的說,C 111-III需要跑完整整Nardò一圈(12.66公里),才能提升至最高時速。

好事多磨
在1978年四月的夜晚,C 111-III開始進行第一次突破紀錄的正式跑圈,但極速測試活動並不順遂,紀錄車的右後輪在第三次車手輪替過後爆裂,直到救援的卡車到來時,工作人員才發現撕碎的輪胎打壞了後方的車體鈑件,但車手則是毫髮無傷。車禍發生之後計測碼表被迫歸零,接著工程師將備用的C 111-III被推上賽道。

令人相當意外的是,備用車竟然比正式的測試車還要更快,同時油耗表現也比前一輛更好,其加油間隔從62圈延長至67圈;C 111的開發專案經理Hans Liebold博士也親自下場擔任測試車手,而他的駕駛技術決非紙上談兵。

都是刺蝟的錯
第二次速度測試也不盡完美,一隻刺蝟在穿越賽道的時候被測試賽車直擊,無辜的刺蝟毀掉了C 111-III整塊前擾流板,讓組員耗費了兩分多鐘進站更換新的車頭,而在維修的同時,所有的車輛整備也都壓縮在這兩分鐘內達成,除了更替車體之外,工作組員還需要進行補充油料、輪胎檢查、補滿機油與車手交換等工作,這些繁雜的整備作業都在一瞬之間依序完成。

C 111-III在連續12小時與五百公里的短程測試之下,成功打破了九項世界速度紀錄,包含了3.0升引擎容積紀錄與柴油引擎的組別,平均時速則是達到驚人的321.9km/h;紀錄車的油耗表現也還算不錯(畢竟都是高速),每公升可以跑6.25公里。(這叫不錯?)

照片紀錄了駕駛車輛的測試車手(從左到右)Guido Moch、PaulFrère、Hans Liebold博士與Rico Steinemann。
突破四百障礙
到了1979年,C 111開發企劃再度著眼在另一項速度紀錄,這次的目標是為了打破保時捷在1975年跑出的356km/h(221mph)紀錄,當時由賽車手Mark Donohue駕駛著千匹馬力Can-Am賽車917/30達成。儘管這項紀錄並沒有受到FIA的承認(FIA與美加賽事不同屬),但仍然被眾人認定是一項難以超越的世界紀錄。

而在C 111-III紀錄車有驚無險的突破世界紀錄之後,Mercedes工程師認為他們只要替車輛再增加個一百匹馬力,那麼打敗保時捷已然是囊中之物。這次,全新的紀錄車也不再拘泥於柴油引擎,如果目標在於突破極限(打倒保時捷),端出最強的動力就是工程師的基本道義。



Mercedes工程師使用了來自同期S-Class與SL車型使用的4.5升 V8引擎,將引擎容積拓展至4.8升,並且加裝了兩組KKK渦輪系統,讓馬力提升至500匹;同時變速箱也配置了三片式離合器,以應付其600Nm的龐大扭力,升級過後的C 111-IV最高極速可達404 km/h。

原廠工程師在C 111-III的基礎上設計了全新的車頭空力套件,並在車尾增加了散熱器與兩片穩定翼,以增加其高速穩定性,他們這次也打造了兩輛性能強化的C 111-IV以備不時之需。1979年五月,全新的C 111-IV再度於Nardò賽道寫下全新的紀錄高度,在C 111開發總監Hans Liebold博士的駕駛之下,C 111-IV只花費了1分57秒就順利的跑出時速403.978km/h紀錄,突破917/30的紀錄多達50km/h。


傳奇尚未完結
到了1979年打敗保時捷過後,Mercedes工程師們似乎終於願意放過這項C 111的開發計畫,將這些成功通過歷練的測試賽車們收進博物館供後人瞻仰。C 111系列在這個超過十年的旅程上,以前衛的設計概念成就了無數傳說,不論是未能順利量產的轉子引擎,經典再現的鷗翼車門,超輕量強化玻璃纖維GFRP車體,或是永遠讓車迷印象深刻的楔形設計與“weissherbst”橘色烤漆。

Autocar汽車雜誌甚至評論C 111讓所有的汽車產業「瞠目結舌,所有的媒體都希望得到更多,而眾人的期待早已突破天際。」奧地利的Linzer Volksblatt日報則稱C 111「體現了Mercedes-Benz設計師與工程師特殊的創造力與熱情。」

在C 111計畫結案數十年之後,Mercedes-Benz終於在1991年推出了延續C 111精神象徵的C 112 -- 一輛將Group C賽車C11街道化的概念車 -- 當然,這只是Mercedes-Benz另一段傳奇的起點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