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道狂人指南 如何在不被爆雷的情況下增加觀影樂趣?
福特大戰法拉利的電影於11/28正式上映,對於福特開發GT40歷史不熟悉的車迷們,可能會被大量出現的人物角色搞得眼花撩亂,因此ca在這裡為各位提點一些重點人物背景,在認知背景增加的情況下,增加些許的觀影樂趣。不過在歷史基礎的背景之下,拿捏爆雷的基準實在有些困難,所以我們盡量不深入完整敘述,讓觀眾在戲院中各自體會。
Henry Ford II 亨利 · 福特二世
在福特內部稱作”Deuce”(就是數字二),品牌創辦人Henry Ford的孫子,他在美國最富裕的二戰後時代主導福特品牌,在與Enzo Ferrari商議談判失敗之後,砸下重金讓工程師開發GT40的利曼賽車計畫,只為了中止法拉利在利曼賽事的主導優勢。
Lee Iacocca 李·艾科卡
負責福特的行銷與市場規劃,在1960年代被拔提為福特的副總經理,他主導了傳奇的初代福特野馬計畫,同時也是惡名昭彰的Ford Pinto負責人,Lee Iacocca成功的行銷計畫讓60年代福特聲名大噪。
Leo Beebe 萊奧 · 畢比
1960年代在福特擔任資深副總裁,在GT計畫開啟之後負責統領福特賽車部門,雖然他希望福特擊敗法拉利,但他也要同時顧及福特獲勝的廣告效益,Beebe以他的車隊總監的身份,造就了1966年的賽事結局。
Carroll Shelby 卡洛爾·謝爾比
Shelby American的品牌創辦人,賽車手兼汽車設計師,打造過無數經典車款如AC Cobra、 Shelby Mustangs GT350/GT500、Shelby Daytona Coupe等跑車,受福特公司委託主導GT40的開發計畫。
Carroll Shelby駕駛過各種品牌的賽車,MG、Aston Martin、Maserati、Ferrari、Austin-Healey等,但他最為著名的戰果即是在1959年,駕駛Aston Martin DBR1獲得1959年24 Hours of Le Mans冠軍,成就他人生的巔峰時刻。
註:飾演Shelby的麥特戴蒙曾表示在電影殺青之前,他都沒有與Shelby家族的任何人談過話,他必須看大量的紀錄片段來演繹出Carroll Shelby的肢體語言,而Shelby的駕駛風格更是值得一看的演出。雖然麥特戴蒙本人似乎對汽車收藏沒有太大興趣,他的藏車包含:Tesla roadster(一代)、Tesla model S、Toyota Sequoia、Cadillac Escalade。
Ken Miles 肯 · 邁爾斯
英國賽車手,他在50年代後定居在美國,曾在1953年以他自己改造的MG special改裝賽車,贏下14場SCCA(美國賽車俱樂部,Sports Car Club of America)賽事冠軍;接著他利用Shelby Cobra贏下更多SCCA賽事。
Carroll Shelby看出Miles的才能,並且引薦他進入GT40的開發計畫中,擔任主要測試車手,實際上Ken Miles敏銳的工程才能也是讓GT40增加賽事競爭力的重要功臣。
Bruce McLaren 布魯斯·麥拉倫
駕駛GT40冠軍2號車的主要車手之一。 McLaren天生就是個追求速度的賽車手,十五歲便駕駛著Austin 7老爺車獲得了紐西蘭爬山賽的冠軍,在1963年獨自成立了McLaren F1 racing Team,並開始將賽車版圖拓展至其他各種賽車運動,其中表現最亮眼的就是Can-Am與耐久賽上的表現。
Dan Gurney 丹·格瑞尼
多才的美國賽車手,曾在Formula One、Indy Car、NASCAR、Can-Am、Trans-Am獲得各種勝利,他早在1960初期就與Carroll Shelby關係良好,曾駕駛Shelby Daytona Coupe獲得1964 24 Hours of Le Mans – GT組別的冠軍,他在1966年加入Shelby-American車隊,駕駛其中一輛3號GT40 MKII,最後因為水箱故障而退出比賽。而1967年Gurney駕駛著新型的1號GT MK IV為獲得福特第二次利曼冠軍。
GT40原型車演進簡史
片中出現了不少原型車的畫面,雖然道具公司為了節省成本迴避掉許多實際考證,但我們仍然可以參考一些實際的照片,瞧瞧GT40如何把握性能與操控的精準分水嶺。也許這篇多提了一些無關的訊息,而真正重要的也多有遺漏;但我們可以相信不是所有觀眾都是賽車專家,熱情才是電影《賽道狂人》的專注所在,它描繪Carroll Shelby與Ken Miles兩位熱愛賽車的靈魂造就一輛偉大的賽車,正是因為他們願意為夢想傾力投注,福特才終於有機會能夠在不熟悉的戰場上屢造佳績,也讓Ford GT40成為福特旗下最為經典的賽車首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