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嘯而過的速度印象-賽車塗裝與贊助-下
超脫商業 Art Car
BMW自1975年開始,首次邀請藝術家Alexander Calder創作,結合藝術、時尚、工業科技,透過普普藝術創作出獨一無二的「Art Car」,持續至今已與多位藝術家合作,打造出各有不同背景與故事性的17部Art Car,並多次將其帶入真實速度競賽之中,成為真正的行動藝術品;2013年適逢利曼大賽90週年,OAK Racing邀請法國雕塑家Fernando Costa,將一台LMP2賽車,運用大量道路標誌鐵牌,採用拼貼焊接方式,創作出紀念性質的Art Car,在大賽時發表展示,為賽事增添話題性,顛覆車體外觀塗裝傳統思維,大膽融入開放性材質,開啟創意新領域。從Art Car創作角度來看,並不像一般賽車塗裝般,有著濃厚商業氣息,它已超脫「藝術創作」與「商業設計」的範疇,試圖以驚艷出奇的視覺感受,引領觀賞者探訪其創作意涵。
台灣困境 知易行難
賽車運動贊助於國外行之有年,台灣賽車發展至今,從發展初期的龍潭賽車場,到現在大鵬灣國際賽車場落成後,漸趨與國際接軌,吸引許多有興趣的車隊、車手大量投入賽事,但在贊助這一區塊仍是相當缺乏,探究其因,可分從「企業」、「車隊」兩個面向來看。對企業而言,許多早期白手起家的企業家,對於贊助運動有著較保守之觀念,尤其賽車運動,在部份觀念不正確之一般媒體報導下,常冠上「飆車」、「玩命」等字眼,在錯誤新聞的推波助瀾下,造成普遍社會大眾觀感不佳,有著負面印象,因此許多大企業不願投入,深怕與「飆」劃上等號,忽略掉賽車運動既有的本質與安全規範要求;而願意付出的企業,亦勿將贊助行為視作炒短線之心態,其效益絕非投入一兩場比賽就可顯現,需透過一定時間的品牌露出曝光,與賽車形象產生連結,使得觀眾從認識、瞭解到認同品牌,達到進而改變消費行為之目的。
以車隊角度切入,過去國內硬體環境不佳,導致賽車運動發展裹足難行,發展受到限制,故較難以開放性視野來規劃車隊運作,贊助來源大多以以熟識之企業、公司行號為主,或是自掏腰包解決,在長期缺乏有力的資源協助下,無法維持車隊管銷開支,投入後幾年退出之事,時有所聞。但亦應思考到-「在要求別人贊助你之前,你值得別人贊助嗎?」雖是大哉問,卻很實際。倘若車隊整體或車手本身,仍是停留在舊時代,比賽時叼著菸、嚼著檳榔,一副馬路小霸王流裡流氣的模樣,所言所行絲毫無專業度與形象可言,試問這樣會有企業願意贊助嗎?
賽車非平民運動,從購車、賽前整備,到上場比賽至結束都是在燒錢,單靠車隊自力更生絕非可能,絕對需要仰賴企業支持贊助,車隊必須清楚瞭解賽車運動之本質,才能為經營運作找到生存出路;而贊助對企業來說是運動行銷,需以行動支持,透過賽車媒介來達到目標,兩者為相輔相成;期望未來媒體、推廣商、主辦單位能瞭解贊助行為內涵,並抱持開放支持態度,使國內賽車水準往上提升,逐漸邁向健全的運動環境。賽車場是戰場,也是商場。賽車塗裝對企業來說,看見的是品牌曝光與效益;對車隊來說,看見的是資金與營運來源;對觀眾來說,看見的是美麗彩繪與潛在品牌形象…
呼嘯而過的速度印象,令人心醉神往,你看見的又是什麼呢?